董孝驰:共食者

Dong Xiaochi: Symbiotic Friend

展期 Period:

2025.3.8—2025.5.5


艺术家 Artist:

董孝驰 Dong Xiaochi


策展人 Curator:

唐一菲 Tang Yifei


地点 Venue: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北京)



现场图集 Scene View

展品清单 Works List

新闻稿 Press Release



前言 Introduction: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欣然宣布,2025年蜂巢·生成首档展览将于3月8日以蜂巢北京B、C展厅启幕,呈现艺术家董孝驰的最新个展“共食者”。作为“蜂巢·生成”(HBP)项目的第五十四回,将延续董孝驰一直以来对自然的观照,呈现其最新的绘画创作。本次展览由策展人唐一菲策划,将持续至5月5日。

其他生物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在有限的生命限度里,我们得以因为时间的关系获得了持久观照别的物种的可能,而观照他们的长度和深度也映射于对自我的观照。这种观照的眼光不是依据于从上至下的生物等级的、试图掌控他者的、将文化和自然割裂的,而在于具身的认识和接纳之间的隐匿的尺度。真正的接纳不是单纯地让他者到你的生活里来,强制地与它建立个体之间的联系,而可能是尝试创造它也可以生存的环境。适应如果是人在社会中的生存技能的话,不适应是动植物在自然中的天性和最简单直接的声明(statement)。所以如果想要真正的观察一株植物、养育一只箭毒蛙、建立一座荒野花园等,这些行为具体地关于气候、温度、食饵、病毒……我们需要重新分配我们正在占领的土地和资源,真正地学习他者的生活而不是将其作为文化佐证的工具,启动一种去观念的、去图像的思考。

孝驰的作品体现出这种自然的逻辑。绘画是他的观照日记——先在画面基底疏松和调节赤玉土,获得浑然天成的万物底色,再由蘸墨的笔刷在土面上勾勒与清扫,安置适宜条件生长的生物,等待如果阳光好的时候,他们会绽放(色粉)。此间所遵循的色彩阈值、排布的颗粒度、粉质的厚度都成为画面的重要构成,此时画面所显现的是由这些克制且实在的选择和行动促成的、被逐步搭构成的熟悉物。从前的水墨训练也塑造了孝驰对这种与自然协作的工作方式的理解,是将自己置入控制/非控制、决定与等待之间的缝隙,渲染和勾勒的不停转换、色度和粉末的互相消解之间,画面的指向可能是最后才形成的,或是终不会形成。而他所观照的对象,从家中日日相对、照料的神奇动物和生态缸群,散步的伦敦皇家植物园(Kew Garden)到短居的邓杰内斯角贾曼(Derek Jarman)的花园,都将细碎如水渍的日常片段详实地捕捉和荡漾开来。这同时也是三个不同尺度的场域,从具体的介入和直接影响的生态场景,到进入大型的人工调控的温室,再到侧写和推想一个飞地的前世今生,铺陈了生命宽度的对自然神态的描摹,在多种的生长方式和生存环境中,一些细微敏感的碰撞(encounter)。

生态缸群就像孝驰家里的书架,和变色龙、箭毒蛙等分享生活空间并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在每个生态缸里,建构了不同的湿热环境、植物石头、培菌层、配合他们天性的进食。关注与照顾与我们生存条件有很大区分的可能外表会令人害怕的物种,比掌控他们或者建立情感链接更重要的是——尝试理解他们的生活以及不要忽略他们需要的环境。在这组绘画中,可以触及他们所处的栖息与穿梭的环境,这些是由日复一日的相处切片中提取出的瞬间的集合。其中高处悬挂着一只跳脱出常规尺寸的变色龙的巨大眼睛——我们在注视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注视着我们。而在邱园系列中,呈现的是被建造的环境视角的植物们,无论是高山植物还是亚马逊王莲,透过排暖气管和超厚低铁玻璃的光影,可见的是隔着一层人工滤镜的自然景观。这些由“植物猎人”们带来的自然被镶嵌进新的自然,维多利亚时代赏花休闲的心境,经过一个世纪关于种植、迁徙、溯源、重建科目等的殖民思辨之后,我们现在的眼光遗留了什么,什么变得不同了?

进入展览暗厅,是给孝驰带来绵长感受的贾曼的展望小屋和花园,贾曼称地平线才是它的边界——这里所界定的,很可能是关于一种真正的共生,不只是给其他物种划定一个区域而是我们与之共享整个世界。同时这也隐含着与痛苦共生的决心,疾病中的贾曼反而在荒野之中种植花园的生活里获得了对持久生命力的理解和希望,植物智慧成为一种替代性陪伴和经验。在这个具有千奇百怪物种的参差世界,在生存的观察与被观察中,我们可以成为保护他者自由的“共食者”,在不同的习性中汲取养分,同时也食下不同的痛苦。

文/唐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