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华:辉县构图

Zhou Zhenhua: Huixian Composition

展期 Period:

2025.3.15—2025.4.6


艺术家 Artist:

周振华 Zhou Zhenhua


地点 Venue:

拾萬空间 Hunsand Space(北京)



现场图集 Scene View

展品清单 Works List

新闻稿 Press Release



前言 Introduction:

拾萬空间(北京)非常荣幸地在2025年3月15日带来艺术家周振华(1935-2023)的摄影作品展。周振华出生和工作于河南省辉县,他自1968 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用镜头创造性地记录了辉县的变革与发展,并一直延续到1990年代。这些作品全面、完整地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辉县拓荒造田、开山筑路、兴修水利以及乡村单位的文教体卫等集体活动场景,同时也广泛留存了本地的文物、自然和人文景观。

周振华镜头下的“辉县”,在历史中一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辉县向西,穿越南太行最深的一条峡谷,便可到达山西省陵川县,此段路程,便是“白陉”。太行有八陉,陉者,山脉中断之处,“太行八陉”,即是古时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的八条路径。太行山被誉为“天下之脊”,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天然屏障,而“太行八陉”正是沟通二者的八条交通要道。因而,辉县自古便扼守白陉东口,无论以经济、军事还是因之而来的人口流动而言,天然就被赋予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辉县历史三千年,这里曾经的文化遗存、文明古迹以及险要的山川地理,如今大多已经成为了景点或者景区,与之相伴的“历史”也因时代的更迭消弭在时间的烟波浩渺中。而新的时代也在赋予辉县不同的内涵,并连同那些风景和历史遗迹一起,成为它对外展示的“名片”……

作为中国纪实摄影的重要推动者,周振华用大量的镜头记录了辉县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作品本身就具备了难以替代的历史和文献价值,为研究当时的中国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档案。但在“记录”之外,它们同样也展现出特定时期不容回避的独特审美内涵——所谓苍茫“大地”,周振华的摄影审美便立足于此,并以“真实”为核心,去捕捉“现场”的自然状态,融张力与叙事为一体。

他的摄影作品多为胶片拍摄的自然光,通过明暗和虚实对比,突出主体,强化画面的视觉冲击。因而,视觉的重心常落在人物身上,尤其是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以此来展现人物鲜明的精神状态,也让历史的苍莽和时代的心理,印刻在那些不知其名但真实而又鲜活的个体之上。他的作品构图主要服务于主题表达,通过画面传递信念与希望,形式也因此超越了内容。但这样的构图考量并没有丧失“美感”,而是通过追求构图的戏剧性和冲突性,在动态结构中体现平衡。同时,他也注重形式上的视觉愉悦,有意模仿绘画的布局,强调线条、光影与留白的组合,让形式与内容互为一体……

辉县在1988年撤县建市,但仍保留了“县”的名称和县级行政区划,是为现在的辉县市。周振华的摄影作品便涵盖了一段时期内辉县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份县城生活的全景式记录,也见证了它从农业向工业和现代化经济转变的历程。但镜头中的辉县绝非孤例——围绕太行山的东西两侧,“山河四省”中的河北、河南、山西就有超过 400 个县级行政区,它们同样经历了类似的文明进程,只是鲜有机会被详细记录。

巍巍太行八百里。商周以来,有记载的先民们便据此繁衍生息,伴随着冲突与斗争,以及周而复始的中原逐鹿和天下一统,唯有少数人在青史上留下了名姓。及至辉县,以及与之类似的成百上千的中国县城,地理散开图解,文化遗存讲述着各自的故事,但在后来者眼中,也只是为历史的沧桑凭添了更多的感怀、演绎和想象。反而在周振华的镜头里,那些最平凡、普通以及“真实”的人被记录下来,“他们”可能是“我们”的祖辈和父辈,也有真正经历那个时代的现实的人;在浩渺的时间长河中,“他们”逃不过历史的沧海一粟,但正因为这些“记录”,我们可以短暂地脱离演绎和想象,亲见和感知那段并不久远的血脉历史,并切身思考“现在”究竟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