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 Period:
2024.8.11—2024.10.7
艺术家 Artist:
地点 Venue:
前言 Introduction:
拱形画廊荣幸地宣布艺术家胡龙祥个人项目已于11月2日在Project空间开幕。自今年8月起,ARCH PROJECT 呈现了青年艺术家胡龙祥个人项目《先验性民俗研究》序章。作为对整个项目的导入,我们首先展示系列中最初的案例——序章作品《菌褶状机制其⼀》——通过光谱对中草药检测过程的视觉转译。将先验性概念应用于传统民俗研究方法,强调从先验视角再释。将民俗学的研究从经验认识领域转向先验实践领域。
本次展览五件作品呈现中医药材的使用和制作流程,并从设计的角度切入,使其具备实际的家居功能属性,以再建生活场景的形式在展厅中呈现。
项目说明
“菌褶状机制”是我基于湖南大学机器人工程学院提出的高光谱中医药检测技术所延伸的视觉设计项目。该系列包含五件照明器具,这些照明器具根据其本身的功能性构筑了一组日常家居场景,并且对于中药材的使用/制作流程:检测,风干,储存,煎煮以及成汤剂进行模拟。该项目旨在针对中医药的传统形式与当代生活惯习之间的分歧与差异进行探索,同时,使用项目中的颜色、质地、形状和特征,让日常生活之中的美学意识,古老医学材质和现代科技理论相互交合,经由视觉化的阐述形式,使过往中医药的知识或感官经验融入到现代生活方式之中的一个概念性提案。
公元二世纪,现存最早的中医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已经记录了365种用于制药的自然产物,详细的将其划分为君(无毒的药)、臣(毒性小的药)、佐使(毒性剧烈),并提出配伍原则与辨证用药的思想,奠定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构架。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中药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亦开始全面进步。然而,不少专家学者都对中药的临床应用与实际疗愈效果持保留,甚至是质疑的意见;此外,大多数人无法忍受中医药所带来的酸,咸,甘,苦,辛等难以入口的味道,服用有机,无机或从生物制品中提炼的现代化学药品仍然是人们应对疾病的首选。
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我们,除去特定群体或专业人士之外,似乎与中医药等传统习俗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民间文化或传统习俗正在迅速失落的事实,已然是发生在世界各地,无法规避的趋势;就像菲律宾的纹身技艺Batok,印度斯坦的古典声乐Agra gharana以及柬埔寨的口竖琴Angkuoch。随着现代工业化的相对完善,不符合当下机制的生产技艺必然有被摒弃的客观缘由。同时,在后信息社会的讯息浪潮之中,无法接受变革,墨守成规的方式也许能够暂时性的对传统进行保护,形成所谓的“文化正统”,但这样的形式就如同打造一间无菌室,去栽一朵永生花。终将变的愈发封闭和无趣,终究无法进行跨越时间的对话。因此,在这个背景之下,我有了开展这个项目的念头。需要强调的是,“菌褶状机制”的主旨并不是宣扬中医药文化的崇高性或独特性,也不是对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申辩;相反,我希望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隐秘而有力的传达出多维,主观,复杂的文化理念及其变革可能,让人们自发的去感知设计场域之中所蕴含的品质与情绪。
文/胡龙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