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心的边缘:东北亚的界河、桥梁与记忆空间

Edges as the Center: Riverine Borders, Bridges and Memory Spaces between China, Mongolia, North Korea and Russia

展期 Period:

2023.12.17—2024.5.11


艺术家 Artist:

亚历山大·盖达利姆 Alexander Gaidalym、阿尔谢尼·涅斯梅洛夫 Arseniy Nesmelov、曹天铉 Cho Chon Hyon、琴嘎 Chyanga额尔德尼巴雅尔·孟克乎日 Erdenebayar Monkhor、顾德清 Gu Deqing、顾翰如 Gu Hanru、顾桃 Gu Tao、侯子超 Hou Zichao金有光 Kim Yoo Kwang李怒 Li Nu梁琛 Liang Chen刘雨佳 Liu Yujia马海蛟 Ma Haijiao东妮尔 NiNi Dongnier蒲英玮 Pu Yingwei沈少民 Shen Shaomin、孙海霆 Sun Haiting、孙一冰 Sun Yibing、弗拉基米尔·阿尔谢尼耶夫 Vladimir Arsenyev、王拓 Wang Tuo、 吴鞑靼 Wu Dada、徐盛哲 Xu Shengzhe、张晓 Zhang Xiao


策划人 Curator:

梁琛 Liang Chen


地点 Venue:

金鹰美术馆 G Museum



⇨现场图集 Scene View

⇨展品清单 Works List

⇨新闻稿 Press Release



前言 Foreword: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萧红《呼兰河传》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东北的国境线主要由六条自然界河所勾勒,它们分别是作为中国与俄罗斯界河的乌苏里江、黑龙江和额尔古纳河,作为中国和蒙古界河的哈拉哈河,以及作为中国与朝鲜界河的图们江和鸭绿江。河流虽为边界,却也作为相邻国家与族群的生命之源。在北方漫长的冬季,冰冻期的河流成为两岸人们重要的公共空间、交通空间与贸易空间——河流成了桥梁本身,交流在此显得异常活跃和充分。通过口岸的连接,位处两岸的城市与乡村聚落空间,不再是地理意义上各自国家的尽头与末端。同河流一起,它们形成一个个中心和整体,不再分离。由此,展览将东北亚的界河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呈现一个世纪以来,各国与各民族艺术家不同的创作视角。

呼应盘桓于公路或地图之上的空间视角,摄影师孙海霆与徐盛哲,以扫描式的创作轨迹,分别在不同时间完成了对界河空间线路的整体观察,并以不同媒介呈现。艺术家王拓的一系列影像作品“东北四部曲”,也以整个东北为主体,探寻发生在这片土地和边境节点上的历史、空间以及个体命运的深层意识。艺术家蒲英玮呈现了在当今的政治环境下,关于全球化的综合思考。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导演的电影《蒙古精神》(1991)以及中国导演冯小宁的作品《紫日》(2001)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不同角度探讨了中蒙俄三国交汇处所发生的故事。 

在极北的中俄边境,看似平静的自然中,似乎永远徘徊着反复无常的历史戏剧和驳杂的身份叙事。沙俄地理学家弗拉基米尔·阿尔谢尼耶夫在20世纪初的远东乌苏里江地区考察,留下游记《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已经成为自然主义文学的经典。日本导演黑泽明更是以此为故事背景在70年代初拍摄了电影《德尔苏·乌扎拉》。故事中描述的这位赫哲族游牧猎人,更是代替了列宁的雕像,成为了俄罗斯远东地区时代与精神象征。出生在远东的俄罗斯艺术家亚历山大·盖达利姆在一百年后追寻着阿尔谢尼耶夫的脚步重新探访,并记录了乌扎拉的后裔乌德盖人的生存现状。由于一战德国入侵俄国,致使一些俄国难民被迫越过边境来到中国的宏疆村。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后,该村许多人被怀疑从事间谍活动,这里一度被称为“特务村”。艺术家沈少民在作品《我是中国人》中的这些俄罗斯族“移民”仍在努力融入中国社会。作者吴鞑靼将苏联远东诗人阿尔谢尼·涅斯梅洛夫的文本《老毛子》进行了翻译与重新创作,来寻找我们对于俄罗斯人“称呼”的源头,此文本后来被制作成了网页版的角色扮演游戏。艺术家马海蛟在空间上分别从俄罗斯与中国的两个视角,探讨兴凯湖(中俄界湖)及周边地区的景观以及人口迁徙。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在1991年,上映了电影《蒙古精神》。 

离开与宏大叙述的博弈,在更为微观的角度,摄影师孙一冰记录了从室韦到满洲里,沿额尔古纳河一路南下的神秘瞬间。出生于漠河村的作家迟子建在其小说《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中讲述了17世纪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的生动故事。摄影师顾德清在80年代对鄂温克人进行了拍摄,出版《猎民生活日记》。常年随着父亲在边地工作的顾桃,以纪录片系列敖鲁古雅三部曲为代表,呈现了维佳、柳霞和雨果等一系列更为鲜活的鄂温克人形象。顾瀚如在木板上对怪兽的涂鸦,无意间呼应了父亲顾桃,以及祖父顾德清所记录的森林中树木上的图腾。艺术家侯子超也曾在大兴安岭与鄂温克族人的短暂接触,随后在个展“厄尔塔”中,集中呈现了他对“树”的题材深入的考察。

在边境,富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材料,往往在敏感的艺术家手中焕发无限活力。蒙古艺术家额尔德尼巴雅尔·孟克乎日的装置探讨了马与车轮对游牧民族的影响。出生于中蒙边境的舞者东妮尔犹如西西弗斯一般在草原推动着巨大的“草球” 。艺术家琴嘎的“围栏计划”探讨了蒙古族从游牧到定牧的生活转变。在克鲁伦河流经中蒙边境线的河段,艺术家李怒抽取冰下河水于河面上冻结了一堵长36米、高2.4米、宽60公分的冰墙,将河流一分为二,但冰墙既是分界,却也是桥梁。作家村上春树曾在其小说《奇鸟行状录》中探讨了发生在1939年中蒙边境的一场日本与苏联的战争-诺门罕战役。作者在撰写第三卷时决定前往中国和蒙古,从两个视角观察一条边界。游记收录在其《远境,近境》当中,随行的摄影师松村映三也留下了1994年中蒙边境的真实影像。

而当我们行至东北界河的南端,中朝之间的互动似乎呈现着更为亲密和疏松的社会景观。艺术家刘雨佳的影像作品讲诉了三江源头长白山区域的一位朝鲜族萨满的故事。韩国摄影师曹天铉将呈现他长期在中国拍摄的图们江与鸭绿江上的木筏传统,以及从中国一侧所拍摄的朝鲜风光。我们邀请朝鲜画家金有光到丹东进行驻留创作,从鸭绿江对岸回望自己的故乡。同时一位匿名作者也将呈现其在朝鲜的观察与纪录。丹东也作为艺术家张晓海岸线系列的最北端,也成为这次界河之旅的重要节点。

看似遥远的东北界河,亦和本次展览地产生着深层空间共振。作为一个同样自古充斥河流和桥梁空间经验的城市,在南京,城市景观在200m高的金鹰美术馆空间内一览无余。同时,链接两个塔楼的美术馆中央展厅也同样作为桥梁空间构建着城市制高点上的流动与边界。此时此刻,我们希望将东北亚界河两岸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的故事与记忆,共时异地地并置在一个宛如河流的桥梁空间中:空间、作品之间相互关联,甚至我们能从不同作品、作品内外看到一样的人、物与风景。

惟因桥梁空间也像一条河流,它如河流一样弥合土地上的裂痕,孕育一切发生。

文 / 梁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