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子瑶:栖息地

Zou Ziyao: Habitat

展期 Period:

2023.12.12—2024.1.15


艺术家 Artist:

邹子瑶 Zou Ziyao


策展人 Curator:

高雨萌 Gao Yumeng


地点 Venue:

伯年艺术中心 Bonian Space



⇨现场图集 Scene View

⇨展品清单 Works List



新闻稿 Press Release:

伯年艺术空间很荣幸于2023年12月16日至2024年1月15日期间推出艺术家邹子瑶个展“栖息地”。本次展览由高雨萌担任策展人,呈现艺术家新近创作的二十余件绘画、雕刻以及综合材料创作。

邹子瑶的创作深受其个人经历的影响,自小于不同城市和国家之间的生活与迁徙,使得矛盾错置的社会文化观点裹挟着她的成长,演化出撕裂、分离、而又复杂交织的个人身份困惑与自我认知冲突。一种与各文化相关,但又不完全相连的游离感随之产生,邹子瑶本能地寻找着事情与事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于看似毫无意义的东西中生成新的意义。她像粘合剂一样,慢慢把身边不同的事物编织串联起来,试图建立起一个更加确信而自洽的系统。

自那时起,超越语言藩篱的绘画便成为她在陌生环境中“求生”与自我表达的手段,通过可视化对周遭的感知与想象,她不断寻找着建立内心稳定性与牢固自我的方法。 随着成长,邹子瑶开始把这一逻辑与思维方式与自己的创作观接轨。她从不同的媒介方法、展示手段、图像传统甚至现成品材料中找出其性格和特质,在创作中与之合作甚至共生。

“我渴望我的作品能像梦境般运作,在那⾥,记忆与幻想被裂解成碎⽚,再重新拼接,交织出意料之外的景象。” 随着创作实践的展开,她开始尝试预先泼洒颜料并即兴解读随机形成的图像,从而寻求有意识的创作与随机而又注定发生的意外之间的微妙平衡。这些抽象的颜料痕迹在想象⼒的引导下渐渐转换为具象的图像,进而承载她对外界的认知与构想。 

邹子瑶在作品中常使用混合的材料来引用来自不同文化的逻辑,从而隐喻文化之间不断变化的冲突和结合。这一混合形态也展示着艺术家流动性的心理边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妥协和交融,使她的作品也因此具有了一种跨越中心与边缘的杂糅性。在芝加哥艺术学院纯艺专业的学习经历帮助她建立起对于混合媒介与材料的理解与认知,不同媒材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质地、形式、创作手感的差别,其后也蕴含着迥异的思维逻辑与创作流程。邹子瑶喜欢在当地的旧货店随意挑选二手物品或布料,这些材料带有自己的性格和故事,使她不必在一个白纸上从零开始,而是实现一种“我”与“我之外”的事物合作完成创作的过程。

 这一杂糅性特征同样体现在她对于文化符号的运用、挪用和拆解中。画面中的怪物图像常使观者产生对于某个具体的文化符号或神话故事的即视感,却难以具体识别其具体的形象或特征。这些形象源于艺术家在埃及、墨西哥的短居以及在很多非洲和中东国家的旅游经历,同时也受到来自中国古文化的影响。“文化之间既有碰撞又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多原始文明对于世界起源的解释非常相似,比如各种半人半兽的神灵,和对自然现象的崇拜。” 邹子瑶回避一种可以被直接指认的具体所指,而是在符号能指的神会与重组中呈现出朦胧含混又于画面中整体成立的状态。

美国墨西哥裔作家格洛丽亚·安扎尔杜亚(Gloria Anzaldúa)在《边境地带:新混血儿(Borderlands/La Frontera: The New Mestizo)》中提出“混血儿意识”(mestiza consciousness)以应对全球化时代下与故土或母体文化剥离的离散状态。安扎尔杜亚赋予这些通过跨越边界获得的知识以特权,她指出,在不同文化、种族和传统之间游走的“新混血儿”(The New Mestizo)以一种开放性的文化身份不断与离散过程中的诸多文化的碰撞、混成、创新,并获取力量和创造力。进而,他们发展出一种新的、更包容的身份,使弥合地域边界的人们拥有更多的自由和理解的平台。这一概念也帮助邹子瑶在身份政治光谱的游移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她开始拥有更宏观与包容的看待问题的能力,从而越出冲突,看到关乎人类生存的共同性议题。 

“在怀疑的时候,我开始通过寻找每个人的普遍特质,如对生活的庆祝和对幸福的追求,来寻求和解。”在新作中,邹子瑶试图回应加缪笔下的“荒谬”与“对统合的怀念”(Nostalgia for Unity)的概念。她开始幻想“世界上第一批诞生的人,他们作为自然产物的同时,又是与之隔离的孤立个体”。这是一种古老而又具有当代新意的反抗愿望,她将自身将杂糅性的文化经验溶解为一种全新的混沌,使之以一种没有性别、种族以及具体样貌的“混生动物”的形态诞生于世界上。而这一呈现于她画面中的,如尽日雨水冲刷的热带般的“世界”,则是由她的迁徙经验所织绘的心理图景。

邹子瑶的创作展示出一副多元文化杂糅的心理地理学图景,她以一种流动中的文化身份视角于日常生活中获取素材,并于现实与想象之间寻找异质结合的张力。她用绘画记录自己不断变化着的生活经验与文化记忆,同时为观者带来不同文明碰撞下的新世界的创生。在这样一个“相异而博爱的世界里”,她借由艺术的转化能力于各种媒介、材料和类型的可能性之间不断游走与探索,从而再造出具有差异而又自我回归的新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