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茗希:斡旋于蜃楼大厦间

Fu Mingxi: Twisted between Mirage Buildings

展期 Period:

2025.2.15—2025.3.31


艺术家 Artist:

符茗希 Fu Mingxi


策展人 Curator:

陈泊帆 Chen Bofan


地点 Venue:

可以画廊 KeYi Gallery(合肥)



现场图集 Scene View

展品清单 Works List

新闻稿 Press Release



前言 Introduction:

“什么是属于建筑的?它始于何处?又终于何地?” 

   —— 吉迪恩《法国建筑:钢和钢筋混凝土建筑》


在现代都市的认知序列下,建筑既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却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空缺空间(vacant space)的出现一方面让建筑的功能性作用被无限放大,但另一方面关乎建筑-社会的生态意识却在快速降低,一栋栋建筑正在连接手段的迅猛发展中化为孤岛。

但这似乎是符合后现代建构方式的,“需求”的前置在多大程度上瓦解了建筑在历史发展中所承载的美学特征与纪念意义?在建筑当中,某种未来式的渴望消失了,它落入了对日常需求的媚态与服务精神的执行。

华特本雅明对此发出的观点是:“现代建筑正估计到了这一体验危机,因为它创造了各种无特定性格的空间,只有光、空气和通透性成为主导要素。因而,现代建筑的推动力就呈现在一种“新野蛮主义”的创造活动中,这一胆大妄为的需要是用来回应社会提出的种种要求……”于是,建筑的主体性被抽离为了需求的蜃楼——去个性化的、被剥离了构造意识的幻影。

历史在线性时间中以批判的态度被推上了不可逆的重构工作,显然它是极端和一元化的,就像建筑在当下的角色是服务性的中立空间,除此以外的特征皆被吊销和抹除。正如波德莱尔曾说:“现代性是暂时的,是稍纵即逝的,是偶然的,是艺术的一半,而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的,不变的。”那么在愈发透明化的蜃楼中我们又该如何唤醒其存在的另一半呢?

符茗希的创作在此语境里就像是一筑桥,它试图构筑起建筑现代性的一半和艺术另一半的中间地带,建筑被约为结构,而知觉就像是存续其中的灵态,它被记忆、感知、情感所牵纵,从而自由的游走在各式各样的结构特征当中,“建筑”在其作品中是获得解放的艺术主体,它不再指向一处住所、一处办公场地、一处可供使用的空间场域,非要说的话,它被附魅为了一种个体性的“纪念碑”。

正因如此,符茗希才得以将线段两端的主体性图像进行并置。在其中,既有当代性的群居蜃楼,也存蓄着现代性的最后荣光——大厦,建筑名词会随着空间实用性的蔓延而增增减减,从而致使某些“无用”的词汇被封于脑后,“大厦”便是其中之一,在词典中“大厦”被解释为高大的房屋,这是从视觉图像角度所做的定义,区别于当下的公寓、写字楼、酒店,“大厦”的称呼更显示出建筑所承载的视觉特征和区域建筑群的生态特质,它表征了一种仰望的观看视角、一种对于未来的拟像和期冀。

在其作品《幻想与失神的恐惧》《寂寥弥散》《越过庸常飞向月光》等作品中,关于“蜃楼”和“大厦”的特征并置是清晰易见的,高耸的建筑向上升腾,没有人能够辨识它的用途所在。 

但它也绝非是简单的视觉符号,与其用符号这一无机的表述方式来形容,不如以“有机的建筑形态”来指称更为准确,在结构化系统化的现实面前,“也许结构也暗含着情感吧”的意念落成了图像,这是艺术家符茗希为都市空间所带来的遐想,正如赫尔曼·敏可夫斯基在其著作《空间与时间》导论中所写:“从此以后,空间与时间本身是注定要消失为纯粹的影子,只有这两者的某种联合才将维系出一个独立的现实。”

—— 陈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