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 Period:
2024.11.16—2025.1.11
艺术家 Artist:
Lesley-Anne Cao、Matina Partosa、Mark Salvatus、叶建邦 Yip Kin Bon、袁雅芝 Yuen Nga Chi、张徐展 Zhang Xu Zhan、钟笛鸣 Stella Zhong
策展人 Curator:
林志恒 Jims Lam Chi Hang、Carlos Quijon, Jr.
地点 Venue:
前言 Introduction:
刺点画廊即将呈现群展“气象界”,汇聚来⾃香港、台北、马尼拉、纽约等地的七名艺术家的作品,结合诗意景观与地缘政治,重新诠释“气象”这⼀概念。是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们的新近作品,包括录像、绘画、拼贴、装置、雕塑等,透过多种艺术形式,暗示气象以多变的形式存在于世,充满不确定性。展览深入探究地景、⾃然主义、浪漫主义、俚语等范畴,揭示了广泛的非⼈类世界。展览标题“气象界”受到⼈类学家Tim Ingold的理论启发。Ingold主张将气象学的⾓度与情感观念相结合,以探讨气象的概念如何形成。他认为⼤气不仅是可测量、可观察的外在现象,同时亦是内在⼼理图景的延伸、以及天⽂观的投射。
展览“气象界”由林志恒和Carlos Quijon, Jr.策展。Quijon担任今年第60届威尼斯视艺双年展菲律宾馆策展⼈。艺术家Lesley-Anne Cao、Matina Partosa、Mark Salvatus、叶建邦、袁雅芝、以及两名策展⼈将出席开幕酒会。
展览以不同的切入点思考“气象”,透过艺术形式,表现其既是⼀种外在现象,亦是地球在某⼀时刻的状态。Mark Salvatus常常配合不同的气象状况进⾏即兴创作。菲律宾每年频繁遭受颱风侵袭,⼤量降雨引发洪⽔灾难,⾸都⾺尼拉市⺠不得不搭乘⾃制的船只出⾏。Salvatus从中获得灵感,使⽤⽔桶和气垫床等⽇常材料制成筏⼦,创作系列作品《C_rafts》(2011-2024)。在另⼀件作品《⽔印》(2024)中,Salvatus展示了他的个⼈收藏——从⼆⼿商店收集的明信⽚。这些明信⽚记录了菲律宾群岛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其中,许多明信⽚明显受潮,印刷精美的风景名胜也无法避免被变幻莫测的天气所侵蚀。Salvatus今年代表菲律宾参加第60届威尼斯视艺双年展。
Matina Partosa将呈现⼀系列绘画作品,追踪瞬息万变的天气、及其对艺术家周围事物造成的影响。她的画作展现了变化无定形元素与创造这些元素的⼯具之间的无间互动。例如,镜⼦与其所折射出的光线与⾊彩。
张徐展以纸本为主要素材制作纸偶和微缩场景。在艺术家最新的录像作品《⽩蚁喂食秀》(2024)中,他将纸扎技艺、定格动画、以及真⼈拍摄巧妙糅合,⽣动地讲述了⽩蚁啃咬电缆导致山城⼤规模停电的新闻故事。这些雕塑造型各异,彷佛拥有⼀套独特的⽣态系统,建构起艺术家别具⼀格的影像世界。张徐展曾于2021年获得德意志银⾏年度艺术家奖。
部分艺术家将气象条件视为构建现实的⼀种技术表现,他们以⾃然现象为框架⽀撑艺术理念。Lesley-Anne Cao的系列作品持续探索书籍的材料性和物件性。在她的创作中,书籍由各种不同的材料制成,如纺织品、⽔果包装纸等。每本书都被放置在⼀个装满⽔的⽔箱中,与水流和人造浪互动。该作品是⼀项关于阅读的实验,引发⼈们思考阅读的本质。实验中,书页不再由⼈类翻阅,而是被轻柔的⽔波和气压逐页拨动。
袁雅芝的《家族树》(2024)以⽔流和旋律作隐喻,通过奇幻的滤镜表现⼈⽣的无常。她的影像⽇记探寻19世纪从⽇本移居东南亚的⼈⼝迁徙经历,聚焦那些在宏⼤叙事中往往被忽略的个⼈故事。
叶建邦运用摄影和纸雕技术,想象⽣态变化对香港广阔的天空造成的潜在影响。作品中,鸟类剪影被束缚捆绑,令⼈绝望与不安,突显了⾃然与⼈为影响之间紧张的关系。
钟笛鸣的装置作品《糯。》(2024)和《糯。。》(2024)是⼀堆低调紧凑的⼩⽯⼦,形似糯⽶粒。它们让⼈联想到⼈造⽯堆地标“因努伊特⽯堆”(inuksuk),这些⽯堆在现代用以指示风向等天气信号。仔细观察后会发现,⼩⽯⼦们彼此仅通过磁性紧紧相依,挑战地⼼引⼒的同时,引发⼈们对于瞬息与依附的视觉探索。
参考Ingold对于“气象”的理念,是次展览探索环境变化是如何呈现出⼀种流动状态,并进⾏深层演变。当我们将岛屿们与周围的⼟地⽔域相连结,岛屿之间的网络就会浮现。在如此广⼤的的群岛版图中,岛屿城市常常⾯临各种气候变迁或地缘政治影响,⽣态脆弱,时势动荡,⽽⽣活在此的我们⼜会被催⽣出怎样的情感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