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佩鸿:空间的演化

Zhu Peihong: Evolution of Space

展期 Period:

2024.9.7—2024.10.20


艺术家 Artist:

朱佩鸿 Zhu Peihong


地点 Venue:

藝術⾨画廊 Pearl Lam Galleries(上海)



⇨现场图集 Scene View

⇨展品清单 Works List

⇨新闻稿 Press Release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艺术家访谈 Artist Interview



前言 Introduction:

上海——藝術⾨荣幸呈现艺术家朱佩鸿在画廊的⾸次个展《空间的演化》,展览以个案研究的⽅式,梳理了艺术家朱佩鸿最新的艺术创作,包括其架上绘画、绘画性雕塑和新媒体影像作品。在材料与意念的互动过程中,艺术家所融⼊的连续⾏动使作品本⾝在扩散和反应的演化过程中,规律且⾃发地⽣成出复杂的空间形态。正如艺术家所⾔:“在虚拟与现实的交汇中,我感知并捕捉意识的流动,探索空间与意识的⽆限边界。”

朱佩鸿的绘画创作从画⾯上看是抽象的形式,但⼜不同于⻄⽅的抽象绘画,其创作试图还原和揭⽰出感性意识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式。此次展出其《我的空间》、《⽣⻓》、《物质》和《空间感知》系列的精选作品,画作均以丙烯颜料为主,辅以⽔性针管笔、丙烯绘画笔和油画颜料在油画布上创作⽽成。

《我的空间》与《⽣⻓》系列将艺术家的记忆和意识感知转化为独特的抽象绘画语⾔,前者专注于向内观察和⾃省的过程,注重画⾯的⾊块和⾊彩的⾃在逻辑;后者探索了个⼈内在空间和外部世界的动态对话,并将其转译成了⼀种可视的绘画语⾔,呈现出明显的⺴络状的线性结构和多次堆叠的⾊块。《物质》与《空间感知》系列是艺术家以新媒体技术对于三维空间感知的探索,在与知觉的互动过程中融⼊了连续性的⾏动。在《物质》系列中,艺术家将流体状态的⿊⾊丙烯颜料浇灌在画布上,它们会随着重⼒滴落,与画⾯中其它颜⾊的空间产⽣⼀种互相拉扯的⼒,直⾄达成⼀种微妙的平衡感。⽽在《空间感知》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将现实中的作品以数据形式导⼊虚拟空间之中,使⼆维架上绘画从平⾯中⽣⻓出三维的体积,⽽当再次回到架上时,三维空间⼜被⼆维平⾯吸⼊其中。

虚拟现实技术的使⽤,进⼀步使其⾝体成为感知外界的媒介,从⽽打破了架上绘画和雕塑、装置作品的藩篱。此次展出的绘画性雕塑作品《意识的时空》融⼊虚拟现实的艺术创作⽅法,结合了绘画与雕塑的特点。在虚拟空间中,艺术家的⾝体是透明的,其⼿中的画笔变成了VR摇杆,在此⽣成的每⼀个⾏为均被记录和转译成为三维数据的视觉图像。艺术家将精⼒集中在每⼀个⼿势上,由此形成的每⼀个笔触都会形成⼀种体积。作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绘画与雕塑相融合,探索了在虚拟空间中记录和转译意识的可能性。

此次展览中的《Mix Space》和《意识之港》,是由艺术家与赵⼀霖组成的跨学科艺术⼯作室“朱佩鸿艺术⼯作室”创作完成,艺术家朱佩鸿负责作品的造型和⾊彩设计,⽽建筑师赵⼀霖则负责作品的结构和制作。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将传统的绘画艺术借由虚拟现实和建筑设计转化为具有实验性和互动性的空间作品。

艺术家⾃2020年开始接触程序化⽣成艺术,从布⾯绘画到编程艺术的创作,使其创作从现实⾛⼊虚幻时空,挣脱开现实世界的规则,⽐如三维空间的场地边际和重⼒束缚不复存在。此次展览的新媒体影像作品《Mix Space》可被视为艺术家的⼀个意识剧场,其中所有的数据操作都由三维程序化软件控制。作品营造出⼀种混合虚拟与现实的场域,在这个时空之中,意识的交换成为了⼀种⽇常,⽽当意识离开我们的⾁体,似乎有了⼀种⽩⽇梦的感官体验。

《意识之港》注重于建筑与意识的融合,源于对未来建筑功能的⼤胆想象,它探索了建筑与意识交互的可能性。在⽇常⽣活中,建筑主要是服务于⼈类物理使⽤的功能空间;艺术家不仅将此件作品视为⼀个物理空间,它亦是意识的交互点,需要存储和处理庞⼤的关于记忆与感知的意识数据,具备⾼速读取和传输的能⼒,以及强⼤的算⼒来合成新的意识形态。在整体的建筑设计中,⼤型的扇⾯是⽤于⼤容量的意识存储区域,在环形通道区域,则利⽤多条线的互相连接增加算⼒速度以快速的传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