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梦帆、吴牧寒:如是我见

Bai Mengfan, Wu Muhan: Thus Have We Seen

展期 Period:

2024.2.29—2024.4.14


艺术家 Artist:

白梦帆 Bai Mengfan吴牧寒 Wu Muhan


策展人 Curator:

熊雨思 Xiong Yusi


地点 Venue:

南柯画廊 Nan Ke Gallery



⇨现场图集 Scene View

⇨展品清单 Works List

⇨新闻稿 Press Release

⇨艺术家访谈 Artist Interview(白梦帆)

⇨展览评论 Exhibition Review(白梦帆)

⇨展览评论 Exhibition Review(吴牧寒)



新闻稿 Press Release:

南柯画廊欣然呈现白梦帆与吴牧寒的双个展如是我见。展览将呈现这两位艺术家作品之间独特的关联和对比——白梦帆在画布上呈现情感充沛的上海和纽约的城市掠影与吴牧寒用现成和收集的材料创作的一系列受城市各种元素启发的引人遐思的装置作品在视觉和空间上进行了对话。

白梦帆和吴牧寒虽有着不同的创作方式和风格,但她们的创作方法和聚焦的点因为她们对城市细节的关注而有不少重叠之处。她们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独特的城市空间景观,揭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公共与个人的空间关系和权利结构。她们的创作捕捉到了日常经历中的火花、困惑、压力和释然,也同时包含着一种类似的情怀,这种情怀涉及美、无根性、失落和希望等观念。本次展览将挑战展览场地的地域和建筑结构,通过并置两位艺术家不同媒介的作品,让观众通过她们收集和展示的城市碎片,重新构建和体验城市环境。

白梦帆的作品立足于探究在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景观日渐趋同的背景下,日常生活中的图像和城市秩序经艺术家之手整理和过滤后,在历史、精神和地域性上是否产生转换。她的创作一直在捕捉当代城市景观中诗意或微妙的瞬间和被忽视的角落。白梦帆的艺术创作从中国各大城市中采集不同的都市图像,将西方写实主义与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相融合,形成了她独特的视觉逻辑。她不时将现代建筑细节与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的形象并置,或将不同时空的图像汇聚在一起,形成视觉元素的跨时空对话,古今交错,此消彼长。她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推动叙事的意义,无论是北京无主的地面上的涂鸦、西安玻璃幕墙上的灰尘、香港道路上的警示线、昆明机场的指示线,还是敦煌壁画的局部,一切都在细节中娓娓道来。她作品一直以不同城市和地区的 "肌理 “为中心,激发观者的结合自身经历的联想。流浪者、城市仪式和独特的信仰体系等概念都是她作品中引人入胜的细节。白梦帆的作品用自己的语汇组成了一个微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与都市生活相关的各种主题在她的笔下执着地不断出现和重现。在她的作品前,艺术家本人和观者一样都以一种置身事外的目光来审视这些被捕捉下来的画面。这就像是希区柯克在《后窗》(Rear Window, 1954) 中使用的概念,观者可以通过白梦帆的画布看到从一个私人世界到另一个私人世界的种种细节。

在此次展览中,白梦帆将她的探索延伸到上海,并将收集到的各种元素与她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城市纽约并置。纽约和上海都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多方面的变化,这使得它们在许多方面相互重叠。艺术家希望通过她在纽约和上海漫步时收集的图像,捕捉这两座重叠城市的特殊质感,重新发现和再现不同地区的视觉秩序,并寻找不同城市景观之间隐藏的联系。

白梦帆的画作有着精细严密的结构和笔触,每一寸颜料都仿佛是一个动态实景的一部分。《椭圆折射》系列描绘了纽约下城区玻璃建筑中和上海路边树枝间形状相似的灯饰,用单纯的几何语言连接起这两座城市的点、线、面;从《尼罗》和《不对称的喷泉》,到首次在作品中明确地出现具体地点信息的《上海造币》,艺术家将纽约市内两大博物馆中汇聚了世界各地钱币的水池和国内唯一的钢芯镀镍硬币生产基地联系了起来,像是带着某种故土难离的思绪一般,找寻到了或许曾经沉于纽约的博物馆中池底硬币的来源;《长乐加油站》则再次带着明确的地点指向性,细致忠实地呈现了南柯画廊附近的一家加油站不同寻常的提字名墙(包括墙体两边贴着的红色箭头),和砖面相差无几的质感唤起观众对现实空间中真实物质的细腻理解;在《出海I&II》中,艺术家的视角变得高远,她从一个可谓审视亦可谓回忆的角度再次模糊了地域性——从高空俯览的哈德逊河的入海口和从浦东机场望出去的汇入东海的黄浦江在经过大片的留白处理,既延续了现代艺术中的抽象元素,又似国画中传统的山水自然。白梦帆作品的质量不仅仅是绘画的技术执行,而更在于看似抽象却写实的可信度、通过将个人经验和普世经验相结合地揭示出暗藏的城市精神和灵魂。她的作品非常注重片段、叙事总是发生在悬浮于 "前 "与 "后 “之间的瞬间,藏着一种心理流动——一种被压抑在平静表面下的故事感。似乎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在她捕捉的每一幅画面中找到自己。

在吴牧寒的装置作品中,我们也能发现这种城市碎片下所蕴含的难以察觉的瞬间情感和空间关系的比喻。吴牧寒是近年新兴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她的创作媒介广泛,包括装置、绘画和影像等。她的装置作品多由发现和收集的材料组成,建筑碎片到工业材料、日常用品、甚至食品都能够在她的装置作品中被找到。她的装置作品大多在形式上都保留了极为强烈的几何特征,所用物品的性质被高度概括,而她对这些物品的感知被也提炼为几何形式。吴牧寒倾向于摒弃装置中所使用材料的功能和背景,而专注于物品最基本的物质性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物品行为干预产生的有机效果。当我们再凑近一些仔细观察她构成她作品的部件时,也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她在创作过程中那种不断寻找、发现和沉静地与物品相处的心情。对于吴牧寒来说,“做装置有一种在生活中的感觉。” 她的作品亦是她对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时间、温度、观察、探索和感受的记录。

在这次展览中,作品《想哭的时候就去看喷泉》、《一种极端》和《灌木》用不锈钢和铜管组合成抽象却直观的造型,延续了吴牧寒对材料和物品由符号化的形式呈现的尝试。它们简单的结构也正是这些装置作品的留白,让观者能在与之互动的同时融合自身经历展开各自的联想。像是等待着与大家偶遇般地散落在展厅各处、包括《一天一个苹果》、《也许面包能带来温暖》、《肉身》和《感觉到生机》等一系列小型装置,被艺术家比作一个一眼看来像是成年人回忆中儿时游乐场的样子。然而一旦近观每件“玩具”的细节却又不然——这座游乐场由许多或是俏皮或是黑色幽默的元素组成,如衣架、玩具、砖块、花盆、金属栏杆尖和人体模特部件等。在这里,吴牧寒第一次在其作品中使用自己定制、收集或收藏的、而非收捡被遗弃的物品和部件来构筑装置。这个系列中物件种类繁多,意料之外的组合、轻微的改动、重叠和空缺,使作品呈现出繁杂的视觉复杂性:《肉身》中艺术家用手塑形的塑料部件生动地保留的人体肉感与由汽车刹车垫片砌成的底座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感觉到生机》则以贞操锁为根、铁制支架为茎、再加上一块悬吊旁边的狗头金和一件锥形的塑料组合出一件向上生长的装置,也像是艺术家检测观者情绪波动的一个玩笑;《一切都是临时的》中,一个被关起来的和另一个踩着刹车的脚模部件与国际象棋子般排列摆放着的城市中常见的金属栏杆的尖头形成了一种颇具博弈感的微妙的平衡。

与她之前的动能装置不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艺术家从对事物运作机制的理性思考向更柔和、更感性表达的转变。吴牧寒在这件作品中尝试在心理层面构建一种独特的新叙事,并通过这种叙事继续她对物品的象征性和物质性的辩论。因此在这一系列中,由物品的个体历史和功能所暗示的社会考古学虽被弱化,但并未被完全抹去。吴牧寒认为,”对物品的观看是一种练习”,她通过对日常物品进行微妙的改造和有机的组合或模糊,继续探索着物质性的边界,以及它们是如何人们的价值或心理投射的。

在画廊三楼的展厅中,白梦帆和吴牧寒在这次展览的尾声共同构筑了一个更为私密的空间。两位艺术家在这个空间中的作品都展示出了一种同步性:吴牧寒的两件装置新作《移动的点》和《震颤的点》再次回归到集几何的意像与基础的机械运动的点线面,白梦帆的作品《雪地里的Hunter’s Point III》则是她曾多次描绘过的地点某一个冬季的瞬间,画中的颇具童趣的两个雪人在与两件装置作品展开对话的同时,也呼应一墙之隔的楼梯上吴牧寒玩具般的装置系列。在艺术家们花了很长时间观察她们所在的城市中细碎的交织之后,城市的肌理和姿态仿佛入侵了她们,或许这次的展览也是白梦帆和吴牧寒让她们的城市再次描绘和构建的她们自己。在这里,观者也不再仅是对艺术临渊羡鱼的旁观者,而成为了白梦帆和吴牧寒的对话的参与者。

白梦帆和吴牧寒的作品都有一种熟悉感和平凡感。白梦帆画布上捕捉到的上海和纽约城市中的瞬间和地点,以及这些被吴牧寒拾起、收藏、再重新组合成装置作品的物件,仿佛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与其说它们是关于某个特定地点,不如说是关于一种集体想象、一种流动感和孤独感。就像是荣格所说过,人的心灵拥有一种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差异的共同基底一样,这是一个关于内心情感的展览,这些情感没有被大声说出却也被诚实地记录在白梦帆和吴牧寒的作品中。它们关乎缺失和无常、关乎困惑和失去群体的感觉,但它们也关乎发现与欣喜、和解与复原、重拾与展望。